再過兩天,我們即將迎來“處暑”。“處”含有終止之意,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。處暑過后,天氣的炎熱中也伴隨著絲絲的秋涼,民間有諺語云“交了八月節,夜寒白天熱”。
夏秋之交,此時是人體最為敏感的時期,容易產生倦怠、乏力、煩躁的感覺。中醫認為此時氣候干燥,空氣水分減少,燥邪多從口鼻而入侵犯人體,從而產生外燥病癥。因此,養生應以養陰清熱、潤燥止渴、調理脾胃、清心安神的飲食進行生理性調整。
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師魏真介紹,中藥調理可注意調理脾胃,側重于清熱、利濕、健脾,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,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。因此,特別推薦四種當下最適合養生的中藥:麥冬、玉竹、百合、石斛。
麥冬有養陰潤肺、益胃生津、清心除煩的功效。常用于肺燥干咳,虛癆咳嗽,津傷口渴,心煩失眠,腸燥便秘。但是由于麥冬性微寒,不宜用于脾虛引起的泄瀉、痰飲及氣虛明顯的人群,亦不可過量服用。
玉竹有養陰潤燥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適合于肺胃陰傷,燥熱咳嗽,咽干口渴,胃脘隱痛,大便燥結。適合干咳但少痰,或者口燥咽干的,以滋陰清熱生津止渴。脾胃虛弱、痰多清稀、胃寒腹瀉者不宜服用。玉竹多跟沙參、麥冬等藥材搭配使用。
百合有養陰潤肺、清心安神的功效,用于陰虛燥咳,虛熱上擾、失眠、心悸及胃脘疼痛等。本品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優異蛋白質、不飽和脂肪酸、微量元素、維生素和多種生物堿。
石斛能養胃生津、滋陰清熱、明目退翳。本品可用于熱病口渴、牙齦腫痛、腎陰虧虛之目暗不明、筋骨萎軟、陰虛火旺等證,對秋燥伴有近視、遠視、輕度白內障者尤為適宜。
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綜合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