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頭翁的藥用價值:
㈠名稱:白頭翁
㈡拼音:Bái Tóu Wēnɡ
㈢英文名:
㈣別名:奈何草、粉乳草、白頭草、老姑草、毛姑朵花、老婆子花、老公花、野丈人、胡王使者、白頭公
㈤藥材類別:根莖類
㈥入藥部分: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 (Bge.) 的干燥根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。
㈦性味:味苦;性寒。
①《藥性論》記錄:味甘苦,有小毒。
②《別錄》記錄:有毒。
③《本經》記錄:味苦,溫,無毒。
④李杲記錄:味苦,性寒。
㈧歸經:入大腸、肝、胃經。
①《長沙藥解》記錄:入足少陽膽、足厥陰肝經。
②《本草經疏》記錄:入手、足陽明經血分。
③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記錄:入心、腎二經。
㈨各家論述:
1.李杲論述:張仲景治熱痢下重,用白頭翁湯主之,蓋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痢則下焦虛,故以純苦之劑堅之。男子陰疝偏墜,小兒頭禿膻腥,鼻衄無此不效,毒痢有此獲功。
2.《本草求真》論述:白頭翁,何以用此以治溫瘧寒熱,齒痛、骨痛,鼻衄,禿瘡,疝瘕等癥?亦因邪結陽明,服此熱解毒清,則腎不燥擾而骨固,胃不受邪而齒安,毒不上侵而止衄,熱不內結而疝與瘕皆卻,總皆清解熱毒之力也。
3.《本經逢原》論述:白頭翁,《本經》言苦溫者,傳寫之誤也。其治溫瘧狂易寒熱等癥,皆少陽、陽明熱邪固結之病,結散則積血去而腹痛止矣。《別錄》止鼻衄,弘景止毒痢,亦是熱毒入傷血分之候。
4.《本草經疏》論述:白頭翁;暑伏足陽明經,則發溫瘧;伏手陽明經,則病毒痢,滯下純血;狂易鼻衄者,血熱也;寒熱者,血瘀也;癥瘕積聚,癭氣,靡不由血凝而成。積滯停留則腹痛,金瘡血涼則痛自止。苦能下泄,辛能解散,寒能除熱涼血,具諸功能,故悉主之,殆散熱涼血行瘀之要藥歟?
5.《本草正義》論述:白頭翁味微苦而淡,氣清質輕,《本經》雖謂苦溫,然以主治溫瘧狂易,而仲景且以專治熱利下重,則必非溫藥可知。石頑《本經逢原》改作微寒,蓋從閱歷中體驗得來,其說較為可信。今以通治實熱毒火之滯下赤白,日數十次者,頗見奇效。向來說者皆謂苦泄導滯,專以下行為天職,且有苦能堅骨;寒能涼骨之語。惟今何廉臣著實驗藥物學》,獨謂其氣質輕清,為升散腸胃郁火之良藥。案……味苦又薄,合于經文輕清發散為陽之旨。其主熱毒滯下,雖曰苦固能泄,而升舉脾胃清氣,使不陷下,則里急后重皆除,確是此藥之實在真諦。何翁此論,洵有特別見解。但終是苦泄宣通一路,不能竟以升散郁火四字簡直言之,與升麻、柴胡作一例看耳。試觀《別錄》以主鼻衄,其能清泄,尤為明白曉暢。輕用一錢至一錢五分,毒火甚者,可用至四、五錢。
白頭翁的營養價值:
化學成份:白頭翁、興安白頭翁,朝鮮白頭翁、細葉白頭翁的根含皂甙約9%,水解則生三萜甙元、葡萄糖、鼠李糖和一未知的糖。另含白頭翁素(又名銀蓮花素),是一種強的心臟毒,但除去根的全草則有強心作用,其強心成分有翁靈、翁因
繼續閱讀《白頭翁的藥用價值》
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:
功效
白頭翁性寒;歸胃、大腸經;白頭翁藥用價值高,從上述歷代本草專著看出多有記述。中醫認為,白頭翁有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,明目,燥濕殺蟲的功效;主治熱毒痢疾,鼻衄,血痔,帶下,陰癢,癰瘡,瘰疬等癥。
藥理作用
①抗菌
鮮汁、煎劑對多種細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。湯及其四藥對各種痢疾桿菌等腸道致病菌均有顯著的抑制功效,其中以黃連、秦皮作用最強,黃柏次之,白頭翁最弱,各藥之間并無協同,也無拮抗。本品的抗菌有效成分為原白頭翁素和白頭翁素。白頭翁素的抗菌活性與鏈霉素有協同作用。
②抗病毒作用
白頭翁水浸液能延長患流感病毒PR8小白鼠的存活日期,對其肺部損傷亦有輕度減輕。
③抗腫瘤
本品能抗腫瘤,毛茛苷能抑制DNA的合成,而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。毛茛苷細胞毒作用的機制,除因其能抑制DNA的合成外,還與促進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生成有關。
④抗阿米巴原蟲和陰道滴蟲
本品煎劑和白頭翁皂苷體外實驗能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繁殖,體內實驗也有抑制阿米巴原蟲生長的作用。本品對滴蟲有明顯的殺滅作用。
⑤其它作用
據報道白頭翁乙醇提取物具有鎮靜、鎮痛及抗痙攣作用。國外產之白頭翁 有鎮靜作用,并能降壓,使心率變慢,心收縮增強,增進胃腸運動。白頭翁尚能抑制植物種子發芽。其所含白頭翁皂甙A3有一定抑癌作用,于100μg/ml時對P-388的抑制率為53.7%。
白頭翁的功能與主治:
清熱涼血,解毒。治熱毒血痢,溫瘧寒熱,鼻衄,血痔。
①陶弘景記錄:"療毒痢。"
②《別錄》記錄:"(主)鼻衄。"
③《本經》記錄:"主溫瘧狂易寒熱,癥瘕積聚,癭氣,逐血止痛,金瘡。"
④《藥性論》記錄:"止腹痛及赤毒痢,治齒痛,主項下瘤疬。""主百骨節痛。"
⑤《本草匯言》記錄:"涼血,消瘀,解濕毒。"
⑥《傷寒蘊要》記錄:"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。"
⑦《日華子本草》記錄:"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,明目,消贅。子:功用同上。"
⑧《現代實用中藥》記錄:"療咽腫。"
⑨《綱目拾遺》記錄:"去腸垢,消積滯。"
⑩《本草備要》記錄:"治禿瘡、瘰疬、疝瘕、血痔、偏墜,明目,消疣。"
白頭翁的應用與藥方:
配伍應用
①配秦皮:白頭翁昧苦性寒,主血分病,功能解毒清熱,專于涼血止瘌;秦皮性味苦寒,主氣分之痛,善清大腸之熱,并能燥濕止痢。二藥配對,一以治血,一以治氣,相輔相成,具有較好的清熱燥濕、涼血解毒作用,治痢之效尤為顯著。
②配苦參:二藥都有清熱燥濕、殺蟲功效,相須為用,煎湯外洗治療下體瘙癢。
③配黃柏:白頭翁清熱燥濕、涼血解毒;黃柏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,善清下焦濕熱,二藥合用,有清熱燥濕、涼血解毒、止痢的功效。
④配阿膠:白頭翁清熱解毒,阿膠滋陰養血,二藥相伍, 則清熱解毒、養血滋陰,治產后下利虛極。
附方
①治冷勞泄痢及婦人產后帶下:白頭翁(去蘆頭)半兩,艾葉二兩(微炒).上二味為末,用米醋一升,入藥一半,先熬成煎,入余藥末,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,空心食前,米飲下。(摘自《圣濟總錄》白頭翁丸)
②治休息痢,日夜不止,腹內冷痛:白頭翁一兩,黃丹二兩(并白頭翁入鐵瓶內燒令通赤),干姜一兩(炮裂,銼),莨菪子半升(以水淘去浮者,煮令芽出,曝干,炒令黃黑色),白礬二兩(燒令汁盡)。上件藥,搗羅為末,以醋煮面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食前,以粥飲下十丸。(摘自《圣惠方》白頭翁丸)
③治熱痢下重:白頭翁二兩,黃連、黃柏、秦皮各三兩。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不愈更服。(摘自《金匱要賂》白頭翁湯)
④治溫瘧發作,昏迷如死:白頭翁一兩,柴胡、半夏、黃芩、檳榔各二錢,甘草七分。水煎服。(摘自《本草匯言》)
⑤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:白頭翁半兩,黃連二兩半(去須,微炒),酸石榴皮一兩(微炙,銼)。上件藥,搗租羅為散,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。不計時侯,量兒大小,加減服之。(摘自《圣惠方》白頭翁散)
⑥治產后下利虛極:白頭翁、甘草、阿膠各二兩,秦皮、黃連、柏皮各三兩.上六味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內膠令消盡。分溫三服。(摘自《金匱要略》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)
⑦療少小陰頹:生白頭翁根,不問多少,搗之,隨病處以敷之,一宿當作瘡,二十日愈。(摘自《小品方》)
⑧治瘰疬延生,身發寒熱:白頭翁二兩,當歸尾、牡丹皮、半夏各一兩。炒為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(摘自《本草匯言》)
⑨治外痔腫痛:白頭翁草以根搗涂之。(摘自《衛生易簡方》)
繼續閱讀《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》
白頭翁的用法用量:
外用:適量,煎水洗或搗敷。內服:煎湯,15-30g;或入丸、散。
白頭翁的炮制:
揀凈雜質,洗凈,潤透后切片曬干。
白頭翁的食用方法(藥膳做法):
黃連白頭翁粥
材料:白頭翁50克,黃連10克,粳米30克
做法:
(1)將黃連、白頭翁入沙鍋,水煎,去渣取汁。
(2)將鍋中加清水400毫升,煮至米開花,加入藥汁,煮成粥,待食。
功效:清熱,解毒,涼血。 專治中毒性痢疾等。
白頭翁薏苡粥
原料:白頭翁20克,苡仁25克,梗米50克。
做法:白頭翁煎水去渣,將汁與苡仁、梗米同煮為粥。
功效:清熱、解毒、排膿。適用于口周皮炎。
白頭翁湯
組成用法: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各10g。水煎,分兩次溫服。
方證:
(1)發熱、口渴、下利、里急后重、便膿血。
(2)或腹痛,肛門灼熱;小便短赤。
(3)舌紅苔黃,脈數。
現代應用:
(1)主要用于細菌性痢疾,阿米巴痢疾、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消化道炎癥。
(2)對于結膜炎、淋菌性尿道炎、盆腔炎、痔瘡、黃水瘡、淋巴結核、癔病性震顫等也有應用的機會。
繼續閱讀《白頭翁的食用方法》
白頭翁的副作用:
①臨床觀察無毒: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。長期服用也沒有明顯副作用。大劑量使用能引起食欲減退、滑腸便稀次多的反應。
②毒理試驗毒性反應:煎劑和皂苷毒性都很低,對大鼠幾乎無毒。白頭翁皂苷的溶血指數僅為1:666,為純皂苷的l%。原白頭翁素對皮膚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,內服可引起流涎、嘔吐、腹痛、腎炎、血尿、心衰、呼衰而死亡。原白頭翁素干燥久貯后能聚合成白頭翁素,刺激作用大為降低,久煎毒性破壞,水煎服一般無副作用。說明毒性很小。
白頭翁的禁忌:
虛寒瀉痢忌服。
①《本草經疏》記錄:滯下胃虛不思食,及下利完谷不化,泄瀉由于虛寒寒濕,而不由于濕毒者忌之。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記錄:得酒良。
③《藥性論》記錄:豚實為使。
④《本草從新》記錄:血分無熱者忌。
繼續閱讀《白頭翁的副作用》
白頭翁圖片:
白頭翁圖片:
中藥白頭翁圖片:
中草藥白頭翁圖片:
中藥材白頭翁圖片:
繼續閱讀《白頭翁圖片》
白頭翁的主要產地分布:
生于山野、荒坡及田野間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安徽、山西、陜西、江蘇等地。主產內蒙古、遼寧、河北。此外,河南、山東、吉林、江蘇、安徽、陜西、山西、黑龍江等地亦產。
白頭翁的性狀:
干燥的根呈圓柱形至圓錐形,稍扭曲,或有破皮處,長6~15厘米,直徑0.5~1.7厘米。外皮黃棕色或灰棕色,多巳脫落,殘留者亦易剝落,不帶外皮者呈灰黃色或淡黃褐色,具縱皺及斑狀的支根痕,皮破處有網狀裂紋或裂隙。根頭頂端叢生白色毛茸及除去莖葉的痕跡。質硬而脆。斷面較平坦,外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,木心淡黃色。氣微,味苦澀.以條祖長、整齊、外表灰黃色、根頭部有白色毛茸者為佳。
繼續閱讀《白頭翁產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