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植本地的“特”“優”藥材
我國的地道藥材有200余種,它們往往具有以下特點:具有特定的優良種質;產區相對固定,具有明確的地域性;生產較為集中,栽培技術和產地加工均有一定特色,比其他產區的同種藥材品質佳,質量好,具特有的質量標準;具有一定的形成歷史;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。由于種植規模大,生產成本低,產品質量優,市場競爭力強,往往能給地方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。
不跟“價格”跑,應繞“市場”轉
多數藥農都有這樣的心態:多數藥農種漲不種跌,但藥材價格是受供求關系調節的,漲價時大家都去種植,造成藥材種子翻番漲價,到收獲時大量上市,價格高位回落,上年盈利頗豐的品種變成虧本;而跌價藥材沒人種,隨著供應量的減少,其價必然上升。生長周期越短的品種市場波動越頻繁,生長周期越長的品種,價格波幅越寬。把握藥材市場價格變化的趨勢,逆向思維,反其道而行之,用心分析每個品種的運行規律,選擇價格回落到一定程度的品種種植,謹慎追逐高價位的品種,應該會有不錯的收益。
種植面積應量力而定
種植面積的大小,必須考慮到自身的人力物力財力,因為種藥收益大、投入也大,具有風險性,如果你是多人合伙承包土地種藥材,有充足的人力和財力,自身有成功的經驗或有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作指導,那么種植面積越大,藥材數量越多,對藥廠采購員或藥販的吸引力也就越大,他們可用專車直接到產地收購裝運,這樣銷得快,收益相對也就更大。如你沒有種植經驗,可選擇成本低廉的土地,種植生命力強且容易管理的大宗草藥,這類藥材雖然價格較低,但成功率較高。但注意慎選小品種,因為小品種用量小,市場容量小,市場波動大。
種植品種應避“難”
許多藥農致富心切,往往將價格高的藥材(如冬蟲夏草、西紅花、藥棗等品種)作為選擇項目。其實這些藥材都有其獨特的生長環境,環境不適應的地方是很難生長出來的,并且這些藥材種植技術要求較嚴,一般人種植成功的概率很小。如果不是研究機構或大型繁育基地種植,只是個人試種,最好不要引種這樣的品種,免得將高成本搭了進去。如你是初次種植藥材,就更應選擇那些適合本地種植、生命力強,又較容易種植和管理的品種,這類藥材雖然價格較低,但成功率較高。
產品應把握時機出售
藥農一般在種植藥材產新后就會急于尋找銷路,擔心產品賣不出去。其實,藥材和其商品一樣,在產新時由于產品大量上市,會導致價格下滑,這時出售肯定沒有好價錢,如果你能把藥材進行產地初加工,并好好貯存,待價格上漲后再適時銷售,這樣能獲得更多的利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