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4日,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桑坪鎮橫嶺村魯家墁組,64歲的村民衛成現在玉米地里查看莊稼長勢——飽滿的玉米棒子掛在枝頭,地下的豬苓菌核生長旺盛。看著這豐收景象,他的臉上滿是喜悅。憑借在山茱萸樹下、玉米地里套種豬苓的獨特技術,衛成現每年收入穩定在20萬元以上,不僅成了當地有名的“豬苓大王”,更帶動全村群眾走上了中藥材種植的致富路。
橫嶺村群眾采收豬苓 章東麗 攝
橫嶺村地處伏牛山腹地,山高林密、耕地稀少,過去村民多靠種莊稼和上山采藥維持生計。20年前,衛成現在采挖天麻時,偶然發現天麻窩中的豬苓竟能自然生長,這讓他萌生了人工種植豬苓的念頭。
“豬苓和天麻一樣,靠蜜環菌提供營養,生長環境和習性也相似。”衛成現通過觀察發現了這一規律。他最初試種10窩野生豬苓,次年便收獲了新菌核,初步驗證了種植可行性。但最初的嘗試并不順利,由于采收過早,效益甚微。
為破解難題,衛成現揣著僅有的2000元錢前往鄰縣欒川取經,終于知道了關鍵所在:豬苓需4年才能長成成品,而非當年采收。掌握這一規律后,他潛心鉆研,4年后試種基地畝產大幅提升,堅定了他規模化種植的信心。
愛觀察、善探索的衛成現不斷優化種植技術。他發現豬苓喜陰,便嘗試在山茱萸樹下套種,結果不僅豬苓長勢良好,山茱萸也因豬苓產生的有機物而增產,實現“樹上收果、樹下收藥”的雙贏。
隨后,他又探索出玉米地套種模式:夏季玉米可為豬苓遮陽,且玉米地土層厚、易管理,解決了山地種植排水難、干旱影響產量等問題。這種套種模式讓豬苓畝產效益顯著提升,4年一收的周期內,年均畝產收益突破5萬元。
“自己富了不算富,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。”富裕起來的衛成現沒有忘記鄉親們。對于來請教技術的村民,他總是傾囊相授;針對缺乏技術和資金的村民,他免費提供種子、選址指導、技術幫扶,助其增收致富。
在衛成現的帶動下,橫嶺村360多口人幾乎家家戶戶種起了豬苓,建成100多畝種植基地,年產值150萬元,昔日偏遠的小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“豬苓村”。如今,中藥材種植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,為山區群眾鋪就了一條可持續的增收致富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