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降臨,華燈初上。會展中心正前方的“夜市街”上,在一溜鞋子、衣服、玩具等五花八門的攤點中,卓曉瑩的多肉攤成了一股“清流”。一盆盆可愛精巧的多肉植物引來了一撥又一撥的顧客,不少顧客還當場向這名19歲的女孩請教種植技巧。
對答如流,女孩當場“傳授”種植技巧
“哇!好漂亮的多肉。”路過卓曉瑩的攤前,不少顧客被那幾十盆纖巧的多肉吸引、駐足。“看看有喜歡的嗎?這些全是我媽媽自己種的,也全都適合在玉林種植。”她熱情地招呼顧客。
“你這里的品種我家里都有,可都沒有你的漂亮。”一中年男子邊說邊打開手機相冊圖。看到這名顧客養的多肉都是綠色的,卓曉瑩解釋道,“多肉要見陽光、通風,最好在樓頂全露養。如果不曬太陽的話,就會長成綠色的。曬了太陽后,多肉會變成粉色、橙色、果凍色……”。擺攤時,卓曉瑩一次次提醒顧客該如何種植,遇到聊得來多肉愛好者,即使對方不買,她也大方的贈送多肉苗。
為支持女兒,媽媽“忍痛割愛”
19歲的卓曉瑩正在念大三,家在玉州區大塘鎮,媽媽何藝是名多肉界的“大咖”,常常有人慕名而來想要購買,但都被何藝婉拒了,“我親手種的多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,我不舍得賣,只是偶爾送一點給朋友。”
“我想自己掙下學期的生活費。”放寒假回家,卓曉瑩和媽媽提出,自己想擺攤賣多肉。初聞女兒的想法,何藝第一反應是不同意。看著女兒眼里的滿心期盼,何藝答應了。
剛開始,卓曉瑩在鎮上擺攤,但賣出去的并不多。轉戰“夜市街”后,卓曉瑩的生意明顯好了起來。“有一對年輕夫妻,是多肉愛好者,連續兩晚光顧賣了7盆多肉。”遇到志同道合的“肉友”卓曉瑩還會將媽媽的微信推送給對方,她指著身后的兩盆多肉苗說,“這是媽媽特意讓她拿出來送給那對年輕夫妻的。”
工作四五個月攢下萬元,她學費、生活費“自理”
卓曉瑩向記者感嘆道,“出來社會就知道生活不易,其實擺攤算不上辛苦。”原來,卓曉瑩讀中專時曾在醫院參加畢業實習,“醫院的工作本身就辛苦,我們下班后還要自己煮飯,有時候累到不想煮只能到外面吃碗粉。”后來她又找了一份理療師工作。“當時月工資有2000多元,我每個月只花四五百元,至少攢下2000元。”卓曉瑩高興地說,工作四五個月,她存了一萬元。開學繳費注冊時,8000元學費自己交了一半,整個學期也都不用向父母要生活費。
“自己有能力掙點生活費,可以減輕父母的壓力,對自己也是一種鍛煉。在診所做理療師,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的知識。今年寒假擺攤,我學到了與人溝通、做生意的技巧。”一次次的成長經歷讓卓曉瑩懂得,“自己能做就放手去做,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