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給多肉澆水這事,我前兩年真踩過挺大的坑——那年東北剛通暖氣,我瞅著陽臺的多肉葉子有點發灰,怕它干著,隔三五天就澆點水,結果沒倆星期,好幾盆底下的葉子全爛成軟趴趴的“水球”,拔出來根都黑了半截。
當時還以為是凍著了,后來跟養肉十年的老大哥嘮,才明白暖氣房里雖然溫度高,但窗戶關得嚴,通風差得要命,水澆進去積在盆里,根不爛才怪!
后來我學聰明了,先摸清楚自己家的溫度情況——我家在沈陽,冬天室內能有20度,但晚上窗戶縫漏風,陽臺偶爾能到5度。
現在我給多肉澆水,先看葉子:要是葉片硬邦邦的,跟小橡皮球似的,絕對不碰水;要是葉子有點皺,像人渴了皺眉頭,或者底下的葉子稍微軟下來,再拿噴壺沿著盆邊轉兩圈,澆完趕緊把窗戶開條縫,通半小時風。
你別說,這方法真管用,去年冬天我那盆桃蛋,葉子圓滾滾的,還泛著粉,鄰居見了都問咋養的。
其實不同地方的冬天真不一樣——我海南的表妹說,她們那冬天還能穿短袖,多肉放在陽臺,溫度能到25度,她都是傍晚澆水,沿著盆邊澆兩三圈,生怕澆多了徒長;我云南的朋友更幸福,冬天溫差能有15度,想讓多肉出狀態就少澆點,葉子軟了再澆,她那盆橙夢露,紅邊裹著橙黃色的葉子,跟小蛋糕似的;山東的同事說,他們那冬天低溫能到零下3度,澆水得選中午,水曬得溫溫的,澆完不會激著根,不然怕多肉凍出“內傷”。
你說咱養多肉圖啥?
不就是圖它圓滾滾、紅撲撲的樣子嗎?
要是因為澆水沒弄對,要么徒得跟“長頸鹿脖子”似的,葉子稀稀拉拉往下垂;要么爛根死了,連個葉子都剩不下,多心疼啊?我之前有盆紫樂,就是因為冬天澆多了水,徒得能當“小樹苗”,后來狠心砍了頭,才重新長回來,現在想起這事都后悔。
其實不管啥季節,多肉的“需求”才是最準的——它又不會說話,只能靠葉子“告訴你”渴不渴。葉子硬挺,說明它“喝飽了”;葉子發皺變軟,就是在“喊”你:“我渴啦,給點水唄!”我現在每天早上起來,第一件事就是扒拉兩下多肉的葉子,比看天氣預報還準。
昨天我媽還問我:“你天天摸多肉葉子,能摸出啥?”我跟她說:“這是跟多肉‘聊天’呢——它渴了我就給點水,不渴我就等著,比按日子澆水靠譜多了。”你還別說,我家現在的多肉,要么出狀態出得跟“小網紅”似的,要么穩穩當當長新葉,再也沒爛過根、徒過長。
冬天養多肉,真不用糾結“幾號澆水”“澆多少”——盯著葉子看就行,它比任何“澆水時間表”都準。
你要是也在發愁冬天給多肉澆水的事,不妨試試這方法,保準你家多肉冬天也能美美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