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民日報·中國農網記者 張艷玲
清晨5點,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興義鎮岷江社區的獼猴桃園里,雨霧裹著涼意落在藤架上。藤架下,農人指尖避開果面絨毛,將一顆拳頭大的紅心獼猴桃輕輕放進竹籃——這是當季最后一批早熟果,果肉里藏著17.7的甜度,比市面高出2至3個單位,更有著客商追捧的“9∶1黃金甜酸比”。
“2002年,村里引進獼猴桃開始試種,卻始終沒有什么起色,大學畢業后,我返鄉成立合作社種植獼猴桃,從110畝地起步到1800畝,轉眼間已經16年了。”39歲的合作社理事長向磊在園子里忙前忙后,說起獼猴桃滔滔不絕。
向磊種桃,很有自己的一套。他帶領團隊首創“冬菌秋桃”的生態套作模式,在果園里冬天種菌、秋天收桃。這不僅讓每畝地額外增收上萬元,菌渣作為天然綠肥反哺土壤,提升了獼猴桃的種植基礎。同時,他們還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,引入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,直接提升了果品的核心競爭力。
去年,他果斷投入600多萬元建成分揀中心和100萬斤容量的冷庫,讓損耗率降到5%以下,再也不用“果熟了只能急著賣”。
上午10點,采摘收工。2萬多斤獼猴桃被運到不遠處的分揀中心,工人們熟練地拿起果子過秤,“小果50克到70克,中果70克到90克,大果90克到110克,還有110克以上的精品果。”分揀完的果子直接送進冷藏庫,0攝氏度至3攝氏度的恒溫里,它們能保鮮到11月,把“新津鮮”送到更遠的地方。
聊起家人,向磊笑了。早年他因堅持獨自種早熟紅心獼猴桃,父子倆常拌嘴。如今父親62歲了,還管著合作社的一塊地,向磊說:“現在他會主動打電話問我,‘最近該打什么藥?’”偶爾父子倆還會“較勁”,比誰的果子長得好。
如今,獼猴桃成了興義的一張“金名片”。向磊的合作社里也多了些年輕面孔——學農的大學生返鄉做技術研發,有人試著拍短視頻賣果。向磊說,這是他最欣慰的事:“我也算個‘老農人’了,但產業要長久,得靠年輕人。我想把技術、渠道都教給他們,讓這獼猴桃園,一直能養著鄉親,甜著市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