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長記(中)。記者 包書平 攝
福州新聞網9月26日訊(記者 張志濱)閩侯桃田村,說近,距市中心約13公里,到荊溪鎮6.6公里;說遠,四面環山,一路坑坑洼洼,曾是福建省城工部工作會議所在地,在地圖上都不容易找到。
這個村財收入為零、村民平均年收入不到800元的窮村子,劉長記在村支書崗位上一做就是33年,成為閩侯縣資歷最深的村支書之一。
圓領T恤衫、卷到膝蓋的長褲、人字拖涼鞋,一臉黝黑的劉長記笑著說,如今的桃田村已是翻天巨變,尤其在最近這六年:農業總產值突破500萬元,村財收入達到8萬元,村民平均年收入從2010年的7000多元,每年以1000元的增幅增加到元。
“地里沒收入,那就上山砍柴木,水土一流失,地里就更貧瘠。”劉長記回憶,曾經的桃田村,一度都在這個死循環里繞啊繞,很難找到發展的出路。
村民急,村黨組織也急,劉長記更是急得一直沒能睡好覺,“一定要想個法子破解貧困問題啊。”
直到1999年,臨近的大湖鄉有農民種起反季節蔬菜。劉長記和村黨組織成員們一商定,一畝地年產水稻幾百斤已屬不錯,一百斤才賣18元,要是種蔬菜,可以輪作三次,將大大提高村民收入。
想法是有了,但是,沒技術、缺資金,怎么辦?
那要“走出去”也要“請進來”。劉長記立馬帶著村里文化水平較高的一批人到其他鄉鎮學,到他們的大棚里看;同時,他們把省農科院、縣科協甚至是賣農藥的店主請到村里講課、到田里教學。
窮,所以不少村民不敢冒險,這就要有帶頭人。劉長記就帶著村兩委干部先做,看到新嘗試賺錢了,村民們就一家跟著一家種新品種。很快,蔬菜種植日漸形成規模,面積已擴展到500多畝。
“冬天種萵筍,銷往浙江、山西一帶;春天種白菜,在廣東、福建莆田最受歡迎;夏天可以種苦瓜、黃瓜、長角豆等,一采摘就被超市訂購一空。”劉長記說,尤其是最近五年,村民年均收入每年增加了1千多元,大伙兒再也無需出門打工,就靠家門前的人均一畝地,就能過上好日子。
但是,僅靠種菜、賣菜,絕不是村民致富的長久之計。
就在這兩年,劉長記又讓桃田村農業再次升級。通過引進名優蔬菜品種和種植新技術,金線蓮、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草藥在桃田村成功試種,獲得了良好收益。劉長記告訴記者,目前全村共種植金線蓮20萬株、鐵皮石斛13萬株,為增加農民收入再“加”了一次“油”。
最讓劉長記感興趣的,是桃田村豐富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古跡。“我們有響當當品牌的龍山會議紀念館、漢朝時期遺留下的威武石獅、桃田書院、華光大帝廟,還有千層登山石階、龍潭、一線天瀑布等自然風光。”劉長記如數家珍地說。
作為市黨代表,劉長記希望,能把桃田村的致富經介紹到更多的鄉村去,對于桃田村,他希望今后能建設成為既是紅色文化旅游基地,也是一個環境優美、和諧宜居、生活富裕的“世外桃源”。“通過吸引更多的學校、企事業單位的游客,擴大桃田村的影響力,也讓他們留下腳步,帶些好吃的瓜果蔬菜,肯定又能帶動農民增收。”
如今的桃田村,林木成蔭,瓜果正熟,農民們剛收割完水稻,又準備平整田地,等待萵筍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