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陜縣金川鎮小川村,地處秦嶺腹地,這兒到寧陜縣城開車需要3個小時,是寧陜縣最偏僻的村莊之一,42歲的何登科改良天麻栽培技術,一畝地種天麻兩年收獲40萬元,被當地老鄉稱為秦嶺大山里的天麻王子。
何登科生在秦嶺、長成秦嶺,中學畢業后也渴望金榜題名,跳出農門,走出深山。高考失利的何登科成了像父輩一樣的農民。同樣是種地,但何登科和父輩不一樣,他勤于思考、善于學習、敢闖敢干、吃苦耐勞,憑著一顆不安于現狀的心,在秦嶺深山打拼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。
何登科搞天麻雜交試驗,通過本地紅天麻和云南烏天麻異株授粉,培育烏紅雜交天麻新品種。天麻種植離不了的蜜環菌和萌發菌,萌發菌是給天麻花粉種子提供營養的,促進種子萌發成小球莖,長成小塊莖后就要靠蜜環菌來提供天麻后期生長發育的營養。何登科自己研發適合烏紅雜交天麻萌發、生長的蜜環菌和萌發菌,天麻新品菌種生產技術穩定成熟,生產能力達到100萬袋,產值500萬元。
何登科說:“這是我們培育的烏紅雜交零代種,半年時間,一窩(一平方米),就能挖出10斤左右烏紅雜交零代種,傳統的種植方法,要歷時一年半,一窩只能挖出三五斤,我們用新方法培育出來的烏紅雜交零代種一斤能賣30塊錢,一畝地有600多窩,開春的時候我把這一畝地的零代種挖出來,賣了20萬。我們這個零代種為什么能賣高價,第一它的繁殖力強,這一個種子種下去后開挖的時候半斤以上的天麻能達到七八個,另一個是天麻形狀好,漂亮;再一個我們這個天麻可以當菜吃,有點甜味。”
“一畝地的零代種挖出來賣了20萬,地里還留著許多小的,我們又把它回種,到今年下半年商品麻開挖,這一畝地再賣個20萬是絕對沒有問題的,種子加商品天麻,一畝地兩年就收獲40萬塊錢。改良天麻栽培技術的優勢在我這一畝試驗地里凸顯了出來。” 天麻改良栽培獲得成功,何登科很開心。
在何登科的家鄉幾乎家家戶戶都種天麻,但大多沿用傳統的種植方法。何登科在推廣他的天麻栽培新技術,他向貧困戶免費派發天麻烏紅雜交花粉和專用新品密環菌、萌發菌,培植烏紅雜交原種,提高麻農栽培種植的經濟效益,實施產業聯貧帶貧益貧。
何登科將天麻的原漿加到面粉當中,用純手工工藝做出空心天麻掛面。手工空心天麻掛面看似簡單,但制作過程非常不容易,要經過揉搓拿捏、醒醒盤盤、拉拉扯扯等十幾道工序,20多個小時。何登科說:“我們這個地方,老百姓種的天麻比較多,品質也非常好,之前都是以原材被外地客商收走了,價格比較低。天麻食藥同源,現在我們把天麻加到面粉里做成面條,消費者就能很方便地食用,我們這里的天麻也能增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