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逛花市,誰不往家里搬兩盆多肉?
圓滾滾的葉片,配個文藝花盆往窗臺一擺,發朋友圈都能收獲一堆贊。
那時候總覺得這玩意兒“懶人友好”,澆點水就能活,結果養著養著才發現——這哪是“萌系植物”,簡直是“嬌氣包”,現在好多人都把它拉進“黑名單”了,為啥?
說幾個大實話。
頭一個就是“黑腐”太鬧心。前一天還肉嘟嘟曬太陽的多肉,第二天早上準保給你個“驚喜”:葉子軟塌塌,一按就出水,拔出來根都黑了發臭。
這毛病不分季節,新手手忙腳亂澆水施肥,反而加速爛根;老手各種控水通風,還是防不勝防。
尤其南方梅雨季,陽臺濕度一高,十盆多肉能爛五盆,最后只剩空盆嘆氣。
再就是“挑光”挑到離譜。多肉要出狀態得曬太陽,可曬少了徒長成“綠菜”,曬多了直接“焦邊”——夏天中午的陽臺,哪怕拉了遮陽網,葉片還是會干巴巴發紅,甚至曬出黑斑。
為了調整光照,有人搬來搬去,有人買補光燈,折騰半天,要么曬過頭,要么光不夠,最后葉子沒顏色,植株還蔫了吧唧。
冬天更要命。
多肉看著厚實,其實怕冷得很。
溫度一低于5℃,立馬“罷工”:不長個、掉葉子,根系慢慢萎縮,整株從底往上“空心”。北方沒暖氣的,南方濕冷的,冬天得給多肉“開小灶”——搬室內、套保溫罩、開暖燈,比照顧孩子還精細。可就算這么伺候,好多“入門款”還是扛不住,最后凍成“光桿司令”。
還有個扎心的,是“老樁夢”難圓。誰不想養出枝干蒼勁、葉片層疊的老樁?可多肉長得慢啊,一年才冒幾片葉子。要樁化得控水控肥,讓它風吹日曬又不能曬傷,慢慢木質化還不能黑腐。等個兩三年剛有“老相”,一場梅雨天或寒潮就能讓樁子爛一截,前功盡棄。大多數人熬不到老樁,早被“養廢”的挫敗感勸退了。
說真的,多肉不是不好看,只是太“挑環境”。它要通風好、光照勻、溫度穩,哪一樣不達標就給你“臉色看”。以前覺得“隨便養養就能美”,現在才明白,這玩意兒根本不是“懶人植物”,沒點耐心和條件,真別輕易入坑。
你家還在養多肉嗎?